书写爱的教育篇章——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刘苑秋

发布人: tzb 发布时间: 2015-12-04 访问量: 211

编者按:江西农业大学校报刊登了我校侨联主席刘苑秋教授的先进事迹,特予转发。

 

书写爱的教育篇章

——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刘苑秋

学生记者桂有才 杨舒航 熊沛 熊龙龙

刘苑秋:女,1963年出生,江西寻乌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西省级教学名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分会理事,江西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林学会理事兼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森林培育教研室主任。

 

刘苑秋本科就读于我校林学专业,毕业后在南京农业大学深造生态学。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致力于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为我省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做出了巨大贡献。刘教授不仅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作为教师,她也倾力教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自2012年开始刘苑秋被聘为学校“首席教授”

用爱的力量支撑事业发展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刘苑秋教授坚持做研究的根本源泉。几十年来,她用热爱与责任感撑起了生态学研究事业。谈到自己从事的森林生态学研究,刘教授如数家珍:“为了科学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着手在泰和县建立退化基地研究退化生态系统,为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我们建立了生态站……”说起过去的研究经历,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却饱含着刘教授科研项目的艰辛和付出的宝贵心血。25年前,刘苑秋教授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她开始建立泰和退化基地,改造荒山荒坡,25年过去了,泰和的荒山秃地上也长满了树木花草。此时此刻,刘教授的额头的青丝之间已然增添了些许白发,她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森林生态研究事业。

“致力生态研究,就必须进行实地考查,在荒山郊野中穿行是家常便饭。”几十年来的野外调研工作中,刘苑秋的生活总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累了就靠着树木休息一会,渴了就拘一抔溪水解渴。推着一辆辆自行车,刘教授行走在起伏不定的崎岖山路上。回想起当年的野外调查,刘教授依旧记忆犹新。如今,已经收获丰硕成果的刘教授,依旧坚持自己亲自到野外开展实地研究。凭着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的信念,刘教授将热爱写进了事业中。谈起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教授希望继续坚持泰和基地,做好生态站,引导好年轻的教师、学生到野外实地去开展科研工作,让生态研究后继有人。

用爱的行动带领学生实践

刘苑秋教授总是说:“对学生的关心,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更要体现在课外。体现在平时实践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关心上。”作为林学专业的资深教授,带领学生们外出考察是刘教授的常态化教学模式。每一次外出,刘教授都会事前认真筛选好实习地点,热心地给学生们找好赞助,解决实习资金问题。经常是一次本应几天时间就要可以结束的实习,会因为学习内容的增加延长到十几天。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学习到更多实践中的知识。“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解决问题,为学生们谋求发展。组织一次野外实习不容易,既然出来学习,就要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学习到新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刘教授说。

作为一名教师,刘教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总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平时的科研工作中,刘教授总是随身带着一件“宝贝”——照相机。她经常用相机拍摄自己野外调研、科研实验中的真实照片,将这些素材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力求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实践过程。

 

用爱的心态引导学生成长

面对当前社会中严重的功利化现象,刘教授坦言:“做学术研究首要要端正态度。现如今有很多学生急功近利,这种心态不好。做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出成效,所以我希望学生们要真正热爱林学专业,保持淡定的心态,努力去做研究,一步步成长起来。”在学习方法上,刘教授提出:“大学生应当具备判断力、大胆怀疑的能力,正确吸收知识。在专业学习中,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自己补充知识、强化自学是很重要的;另外,自我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也是需要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中主动去注意培养的。”

展望未来,刘苑秋教授表示要继续自己热爱的生态学研究,尽自己的努力带领团队为林学研究做出更大的成果贡献。敬爱的刘苑秋教授,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后来者搭下坚实的桥梁,我们也相信农大会涌现出更多像刘教授这样乐于奉献,专心科研的学者。

(本文发表于江西农业大学校报20151025第二版教苑先锋栏目)

  

 
 
版权所有@江西农业大学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