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兴平,1975年生,民盟盟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灾害防控教研室、森林保护学科负责人。江西省政协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民盟江西省委员会委员、民盟江西农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江西省昆虫学会理事长,江西省林学会森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智库专家组成员,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农业类专业委员会成员。

主要从事森林保护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林学本科专业《森林昆虫学》《森林病虫害检疫》等课程,研究生森林保护学专业《森林昆虫学》《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昆虫行为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矢志不渝地朝着“四有”好老师的目标迈进,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自觉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先后获得江西农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等各项荣誉。
在科研工作中,重点围绕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开展调查与研究,积极带领团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了解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变化。针对马尾松、湿地松、毛竹、油茶等生态树种和经济林树种发生的各类常发性和突发性有害生物开展种群动态监测,积极开展有害生物的发生机制、成灾机理和生态防控策略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工作,为生态安全提供保障。此外,深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进行昆虫标本采集和种群监测,开展昆虫多样性和区系结构分析,为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信息。目前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横向项目18项,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教材和著作4部,授权专利8项。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等科技奖励。

在社会服务方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先后以科技特派员和扶贫工作队成员身份参与脱贫攻坚、科技下乡和服务“三农”活动,用科技为脱贫攻坚赋能、为农村发展赋力、为乡村振兴赋智,为农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社会服务工作也得到广大村民和涉农企业的广泛赞誉。此外,作为一名民盟盟员和政协委员,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关注民生,履行建言献策职责,先后参与“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鄱阳湖生态环境治理”、“长江流域(江西段)生态环境保护”等民主监督和专题协商调研,并提交“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保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家园”等民主协商会议发言材料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快完善自然教育体系建设,打造我省生态文化品牌”、“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保障我省生态安全”等政协会议提案。所提的得到充分采纳落实,为创新生态文化品牌,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助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